(相关资料图)
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,一批医疗机器人新品走上舞台,在支气管检查、血管介入治疗、手部功能康复等领域发挥作用。
会场上,有一款手术精度达亚毫米级的血管介入机器人,研制时间长达近十年。医生可借助它远程实施手术,并能更快地定位病灶,缩短手术时间。“血管介入手术操作极为精细,研制难点之一便是让机器人模拟医生搓捻导丝的动作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5G技术的应用让机器人与医生完美同步,医生不再需要穿着厚重的铅衣开展介入手术。目前,这款机器人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。
支气管镜机器人能为医生提供支气管检查的“导航路径”——将支气管镜送入患者体内,显示屏上便清晰展现支气管内的影像。记者现场操控机器人,根据显示屏的路径规划,左手“踩油门”、右手“打方向”,支气管镜便稳稳地在肺部模型内前进。工作人员介绍,机器人内置了专业医疗数据,并能实时感应气管镜在患者体内运动状态的变化,减轻了医生的操作负担,提升了检查的稳定性。
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在医疗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上介绍,2021年以来,我国已有40多款医用机器人获批上市,涵盖骨科、神经外科、口腔等多个领域,机器人临床应用范围也在持续扩大。医用机器人的精准应用,改变了很多学科的手术方式,也让更多患者受益。
相比于传统开颅手术,“SR1-3D结构光”手术机器人能避开脑部密集的血管、神经,协助医生精确选择手术区域,精准实施血肿抽吸、病变切除等。手术骨孔的直径可缩小到2至3毫米。这套设备目前已实施了1.8万余台手术。技术人员还对这套设备进行了“瘦身”,开发出重量仅有1.4千克的“便携版”,可在床旁开展急诊手术。
在大会举行的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专题论坛上,《2023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》发布。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约90亿元,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21亿元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