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最近甘肃酒泉350亿元制氢项目被终止,政府表示该项目未按规定报上级审核,存在违规备案的问题,招标人中广通科技(酒泉)有限公司,也被央企国电投公开打假。这一事件揭示了一起假央企“狐假虎威”的现象——即借助央企名头谋取利益的行为。(8月22日红星新闻)
近年来不仅仅在甘肃,类似的案例在其他地方亦并不鲜见。一些企业披着央企的外衣,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瞒天过海,以获取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。这次事件再次给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,在招商引资时,必须多留心眼,增强对企业真实情况和股权结构的了解,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。
随着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投资开发领域。为了加快项目进展,一些央企采取合资开发的方式,也为不法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。虽然,相关部门一直在打击和揭露假央企上不遗余力,但“李鬼”依然难以根除。最近公布的假央企名单中就有近300家企业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2023年5月,被曝光的假冒央企数量已达到987家之多。
随着多家假央企被曝光于公众视野,背后的乱象也渐渐浮出水面。这些假冒央企通过提交伪造的材料,以央企子公司名义进行登记备案,市场监管部门只做形式审查,只要表面看起来没问题,一般不会拒绝登记;在企业运营中,相关部门往往也不会对其出资主体再进行审查,这些都给假央企注册和横行开了方便之门。
在现实中,尽管假央企数量众多、涉及金额巨大,其行为也已涉嫌违反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却难以被发现制止,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央企层级架构复杂,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监管存在漏洞;另一方面,要鉴别假央企,需要从是否设立行政命令、是否有国资部门代表国家向该企业出资等方面进行判断,但普通社会大众很难获取到这些信息,因此即便遇到“伪央企”,往往也难以查证。
显然,制止假央企“狐假虎威”,亟待多方合力。首先,政府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,全面公开招商引资项目的相关资料,包括项目的成立背景、投资规模、预期收益、风险评估等,提高信息透明度,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督。其次,企业应增强防范意识,加强对潜在合作伙伴和投资方的尽职调查,仔细核实其企业背景、注册信息、经营范围和资质证书等,特别是央企的股权结构和实际控制人情况。此外,媒体也应该积极报道相关事件,揭露假央企的行为,引起社会关注和警惕。最为重要的是,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和审核制度,提高对企业真实情况和股权结构的核查力度。在企业设立和项目签约等环节,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,确保信息真实合法。同时,对于涉嫌假央企的企业,要依法追究其责任,严惩不贷,以起到震慑作用。
我们也应该认识到,央企频繁被冒名的问题源于其拥有的社会信誉和资源倾斜。要从根本上解决“假央企”问题,不妨从破除“身份溢价”着手,消除国企和民企之间的不对等,确保后者享有同等的市场准入机会。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,企业才能真正诚信合规经营,从而有效遏制“假央企”现象。
(文章来源:羊城晚报·羊城派)
标签: